课题组负责人 课题组负责人

最小化 最大化

于萍 研究员

国家杰出青年

北京市杰出青年

基金委优秀青年

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

中科院青促会首届会员

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(2/7)

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2/5)

 

Email:    yuping@iccas.ac.cn

电话:   010-62561782

办公室:化学所5#714

实验室:化学所5#718、720、726

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

最小化 最大化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

邮政编码:100190

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介绍

最小化 最大化

本课题组致力于离电学、神经化学检测、神经形态计算以及活体电化学分析的研究,主要集中在以离子作为载流子的传感、器件以及生物电子界面转换、神经化学检测等领域。

新闻 新闻

最小化 最大化

祝贺我组在《Science》杂志报导纳流体仿神经功能研究成果!!!

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

最小化 最大化
«返回

内容

祝贺我课题组金靖在Angew.发表文章!

   

 

      2022年8月15日,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题为“Highly Efficient Electrosynthesis of Nitric Oxide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”研究成果(Angew. Chem. Int. Ed. 2022, e202210980)。报告了一种基于铁单原子的仿生催化剂(Fe SAC)的电化学系统,用于高效和可控地生成NO。结果表明,设计的Fe SAC在电化学还原亚硝酸盐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能力,其中NO的最大生成率达到了2.1 μM·(min·μg)-1。实现了电化学产生的一氧化氮(NO)的有效抗菌。

         在自然系统中,催化中心具有铁或铜的反硝化酶,如铜绿假单胞菌中的细胞色素cd1亚硝酸酶,通常作为有效的生物催化剂来激活亚硝酸盐(NO2-)或硝酸盐(NO3-)底物并生成NO。受此启发,研究团队设计了单原子铁锚定在N掺杂的多孔碳(NC)材料上的一种铁基单原子催化剂(Fe SAC)模拟反硝化酶的活性结构,并探索其电化学反硝化反应。Fe SAC可以通过催化NO2-的电化学还原来有效地生成NO。

       DFT结果从理论上揭示了单铁原子对NO2-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显着降低是Fe SAC催化效率高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该电化学系统中NO的释放动力学是可调节的,实现了法拉第效率约20% 的优异NO生成速率。利用电化学产生的NO,观察到代表性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株的有效消除。NO的有效和可控电化学生成扩展了NO在治疗和机械应用中的研究。

加入我们 加入我们

最小化 最大化

欢迎有志于从事离子/流体传输行为研究、离子型微纳传感、离子器件、神经化学检测等研究的同学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,随时欢迎参观与来电来函咨询。

我们实验室常年开放博士后研究与项目聘用职位。